【人物專訪】客觀溫暖的文字,記憶世界的足跡 — 專訪天下雜誌資深記者康育萍

羅苡晅
Apr 8, 2021

--

大學就讀台大政治系,後進入政大新聞所的育萍老師,擁有七年天下財經雜誌記者的資歷。因為喜歡聽故事、說故事、想要記錄時代而進入可以看很多,走很遠的記者工作。

「十點開始嗎?」溫柔細膩的聲音,約略9:40分,在成大教室響起。白色襯衫、牛仔褲、背著一個白色帆布包,清新優雅的氣質是同學們對康育萍老師的第一印象。

康育萍/《天下雜誌》資深撰述 (經本人同意使用)
康育萍/《天下雜誌》資深撰述 (經本人同意使用)

跨領域紀錄社會,發揮影響力

「希望藉由記者這份工作,發揮影響力,轉變一些人或是社會。」

育萍老師曾就職於商業周刊,目前為天下雜誌資深記者。看似文組的科系,老師卻是從科技業報導起家。目前除了主要的財經相關報導,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報導類型,不管是工廠轉型的產業報導、冠軍接班人的企業報導、台灣哥倫布系列的青年海外發展,或是留美青年回台接家業、教育等,多元類型的報導,不只看出跨領域的能力,更顯現對社會的關懷。藉由報導厲害的企業,供其他企業借鏡;報導有趣、成功的人物,激勵更多人心。除了可以鼓勵報導中的受訪者,更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有所改變,這也是老師希望透過記者的身分,帶給更多人不一樣的視野。

感性及理性的拉扯

「記者是一個很矛盾的職業。在訪問受訪者時,需要用同理心,細膩觀察受訪者,但在撰寫報導時,需要跳脫出角色,用理性客觀的第三方視角下去撰寫。」

面臨比較有感觸的案例,如何調適就會變得十分重要。像是育萍老師長期關注香港的議題,在反送中時期也有很多人會想請老師幫助、加入他們,或是菲律賓首都的平民窟,有人一輩子都無法離開那裡,強烈對比於一條河之後最繁華的都市大廈。遇到比較有無力感的案子,雖然想給予協助,但以記者的立場,老師認為應該以記錄者的角色為重,將當時的所見、所聞秉實的帶回台灣,透過記錄者的客觀撰寫,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議題。但老師也分享,有很多記者朋友也會進而扮演行動者的角色,透過募資幫助他們等,根據每個人對於職業不同的定義而有所不同。

國外伸援香港反送中
國外伸援香港反送中(示意圖: Unsplash)

關心世界、紀錄世界、改變社會

「記者是沒有悲觀權利的一群人。」

這是育萍老師很喜歡的一句話,透過記者的職業,有機會接觸許多不一樣的人事物,有時候是好的,但也常常遇到負面的議題。如何將這些議題讓更多人有感,是記者最大的使命。透過將觀察、接觸到的事情,客觀、完整的記錄下來,讓不論這個世代或是未來的世代,都可以注意這些議題,而有所行動,也是對於這些議題最平凡但也最強大的後盾。

最後老師也勉勵想要進入媒體業的學生,保持好奇心,並在學生時期多多思考喜歡關注甚麼樣的議題,也勉勵大家可以多閱讀、多嘗試,努力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。

--

--

羅苡晅

成大統計學生,新手撰寫,喜歡聽故事,嘗試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故事。 | 人物專訪 | 組織訪談 | 環境議題 | 講座分享 | 旅遊小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