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故事系列】甚麼是做自己? 努力在每個情況下感受最舒服的狀態

羅苡晅
Oct 18, 2021

--

「做自己」是甚麼,很常看到鼓勵大家要做自己,但看似簡單的問題,卻也讓人陷入迷惘,到底怎麼樣才叫做真的做自己?

LLS第二次講座「社交力與國際觀」,分為人際關係、國際觀培養以及Q&A三個部分。這次的講座也讓我想分享一個自己的小故事。

先說說自己的背景,簡單來說,就是從小到大都在念書的環境,國高中進私立學校重點班,然後每天不同的考試、夜輔、加課,努力考上好大學。

直到進入大學後,才發現與過往課業為重的教育環境有些不同,十幾年來的教育目標,忽然的轉換也讓我陷入很大的迷茫。讓我開始在不斷懷疑自己、迷失自我中載浮載沉。某天,腦中突然想起很多人說過的「勇於做自己」,我決定開始嘗試做自己。但同時,卻很驚訝也很錯愕的發現,我並不知道甚麼叫「做自己」,我不知道我是甚麼樣的人,不知道「自己」究竟是甚麼樣的個性,甚至無法分辨自己的喜好。

聽起來很荒唐,但也認真意識到我從來都沒有好好的認識我自己。以前在面對不同的意見時,常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,嘗試不同領域也會指責自己不夠努力,以致達不到想要的成果。雖然有許多的進步空間,面對不同的情境也很隨和,但也正因如此,我開始無法感受出喜歡、不喜歡,甚至在喜歡的食物、顏色等常見的生活選擇,大部分的回答都是「都可以、都喜歡」。以前的我蠻適應這樣生活,也覺得沒有不好,但這段期間我忽然驚覺自己不快樂的時間好像增加了。

在覺得快受不了時,我獲得去紐西蘭一個月的機會,一個可以認真獨處的機會。在那個月,我才發現原來我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隨意,也開始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,像是發現:原來這個時段我感受的是孤單、原來大家都在做這件事時我並沒有很想要做、原來她說的這句話我可以不認同…,更驚訝於自己有這麼多不同的感受。聽起來很普通的自我察覺,我卻從來沒有試過。

「做自己」並不代表你要忠於自己的某種特質或是個性,而是每個情況下你最舒服的狀態。
「做自己」並不代表你要忠於自己的某種特質或是個性,而是每個情況下你最舒服的狀態。

但我也開始思考,「做自己」是不是代表應該有一個形象可以去跟隨,但在這麼多的感受下,我又該追尋哪一個特質呢? 慢慢的,我感覺到,原來「做自己」,並不代表你要有一個形象,也不代表要忠於自己的某種特質或是個性,而是在「每個情況下你所感受最舒服的狀態」。舉例來說,你可能覺得自己是個溫柔的人,但面對不喜歡的情況下,你不用維持溫柔,而更應該順著自己的感受去發洩、表達。這並不代表溫柔不是你的特質,或許更適合的解釋是「溫柔」是你在「做自己」時最常展現的特質。

在發現「做自己」並沒有特定SOP或是標準要去遵循,我也開始更關注自己的感受,慢慢更了解自己,甚至有時候會驚訝發現自己的喜好跟想像不同,以前以為喜歡只是因為很多人喜歡或是因為有能力可以完成等等,也變得更知道如何為自己選擇,也有朋友說我變得更有自信(以前沒人這樣說過)。雖然在「做自己」的課題還有很多需要學習,也相信每個人對「做自己」有不同的看法,歡迎一起交流~

【故事系列】

--

--

羅苡晅

成大統計學生,新手撰寫,喜歡聽故事,嘗試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故事。 | 人物專訪 | 組織訪談 | 環境議題 | 講座分享 | 旅遊小記 |